欲望与成功
欲望与成功:不同视角的深入探讨[edit | edit source]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是否需要摒弃世俗的欲望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哲学家、心理学家、自我成长领域的导师,以及现实中的成功人士都对“欲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见解。从佛教、道家、斯多葛主义等哲学流派的智慧,到现代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再到自我成长的实践经验和成功人士的亲身案例,我们可以全方位审视欲望的作用。下面将从这些角度分别分析“欲望”在走向成功或卓越人生中的作用、风险和应对之道,并列举典型观点与案例佐证。
哲学观念:超越欲望还是利用欲望?[edit | edit source]
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欲望的态度各不相同。一些哲学流派认为必须淡化甚至断除欲望才能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另一些则主张对欲望加以节制和引导,而非盲目满足。以下选取佛教、道家和斯多葛主义三个具代表性的哲学体系,来看它们如何看待欲望与卓越的关系:
佛教:欲望与解脱[edit | edit source]
在佛教思想中,欲望(贪欲)被视为痛苦之源。佛陀初转法轮所揭示的四圣谛中,就明确指出“集谛”为苦的成因,即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轮回生死,而其中贪求执著(渴爱)正是痛苦的根源 (Unpacking Desire in Buddhism - 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贪爱”在巴利语中称作 taṇhā(渴求、嗜欲),又被形容为“不满足的渴望之热病” (Unpacking Desire in Buddhism - 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正因为对世俗欲望的执著让人陷于无尽的追逐和失落,佛教强调要“断欲”。例如,佛陀说过:“欲望越充斥,内心越不得自由;唯有去除贪欲,才能获得解脱” ( A Stoic Response To Desire)。因此,出家僧人发愿远离世俗享乐,以清心寡欲来修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佛教所倡导的“断欲”主要针对的是自私贪婪的嗜欲,而非所有形式的追求。佛教经典区分了**“渴爱”(执著的欲望)与“愿求”**(积极的志向)两种心态 (A Universal Truth: Desire in Buddhism, Taoism and Stoicism | by Jared Barlament | Medium) (A Universal Truth: Desire in Buddhism, Taoism and Stoicism | by Jared Barlament | Medium)。简单来说,佛教并不反对合理的愿望和追求(例如求道、行善的意愿),反而鼓励众生发菩提心、立大愿去利益他人。所要摒弃的是令人生执迷的贪欲和占有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佛教并非要扼杀上进的愿望,而是要熄灭贪求之火,好让建设性的抱负得以实现” (A Universal Truth: Desire in Buddhism, Taoism and Stoicism | by Jared Barlament | Medium) (A Universal Truth: Desire in Buddhism, Taoism and Stoicism | by Jared Barlament | Medium)。由此可见,在佛教看来,要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人(即觉悟者),需要放下对物质和感官的执著,把精力投入更高尚的目标。
道家:无为与知足[edit | edit source]
道家思想(主要指老庄哲学)主张顺应自然、淡泊名利,对待欲望持有“无为而治”的态度。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告诫欲望的危害。例如第四十六章指出:“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Dao De Jing [Tao Te Ching], by Lao Zi [Lao Tzu] in Side-by-Side Translation: Chapter 46)——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过错,也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害。道家提倡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观,认为过度的世俗欲望会扰乱心灵和社会的和谐。老子在第一章提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唯有保持无欲的心境,才能体察天地万物的奥妙;若内心充满欲望,只能看到表面的纷扰。因此,要想洞见大道或获得长久的安定,必须降低私欲,守持“知足”的美德 (Dao De Jing [Tao Te Ching], by Lao Zi [Lao Tzu] in Side-by-Side Translation: Chapter 46)。
道家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不以私欲强行妄为的智慧。庄子等道家思想家推崇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许多道家高人选择远离权势富贵,过着清淡自适的生活,这正是对**“摒弃多余欲望”的实践。他们认为,一个人若能不被名利诱惑、节制欲望,反而更容易保持身心自由,与“道”合一。成功在道家看来,不是世俗定义的功成名就,而是达到与大道契合的境界。因此,道家主张“无欲则刚”**——心无过多杂欲,反而更强大稳健,最终“无不为”,自然而然有所成就。
斯多葛主义:节制欲望与内在德性[edit | edit source]
斯多葛主义(Stoicism)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非常强调自制和德性的学派。斯多葛哲学家将外界的财富、名誉等看作“非本质之物”(indifferents),认为真正的成功在于内在的美德和宁静,而无节制的欲望会干扰理性、带来痛苦 (Stoicism and Desire Regulation by Ryan Bush | Modern Stoicism)。正如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言:“如果渴求不在自己掌控之物,你注定失望;真正的自由不是满足心欲,而是摆脱欲望” ( A Stoic Response To Desire)。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斯多葛的立场:自由和内心的强大来自于对欲望的克制,而不是纵容。过多追逐外在成功和享乐,反而容易让人陷于焦虑和失控。
斯多葛学派并非要压抑一切欲望,而是主张用理性来引导欲望。他们将情绪中的强烈欲望视为一种“激情”(passion),需要透过训练来驾驭,否则会“使我们偏离理智,徒增痛苦” (Stoicism and Desire Regulation by Ryan Bush | Modern Stoicism) (Stoicism and Desire Regulation by Ryan Bush | Modern Stoicism)。斯多葛提出许多修炼方法来管理欲望,例如省思法(事前预想最坏情况以降低过高期望)和知足常乐(经常提醒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借此**“将欲望调整到与自然相符”** (Stoicism and Desire Regulation by Ryan Bush | Modern Stoicism)。这与道家的“知足”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些练习,斯多葛信徒力求达到**“apatheia”(不为情欲所动)的境界,内心平和专注于美德和理性的生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斯多葛并不反对有目标和追求,例如许多斯多葛哲人本身在政治或军事上有所建树,但他们强调在追求事业时仍要保持节制的生活方式**,不要让对名利的贪欲凌驾于道德之上。可以说,在斯多葛主义视角下,一个人越能驾驭自己的欲望,就越能专注于培养内在的优秀品质,从而成为真正“厉害”的人。
心理学视角:欲望、自控与动机[edit | edit source]
现代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研究,探讨欲望(特别是即时满足的欲望)如何影响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总体而言,心理学发现自制力和合理的动机在实现长期目标方面至关重要,而对物质欲望的盲目沉溺往往有负面效应。本节将从延迟满足、自控力以及内在动机 vs 外在动机几个方面,总结心理学的主要发现。
延迟满足与自控力[edit | edit source]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形象地展示了延迟满足(推迟立即的欲望以获取更大利益)与成功之间的关联。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展了这一实验:让学龄前儿童独自留在房间里,与一颗棉花糖(或其他小零食)相对峙,并告诉他们如果能等待一段时间不吃掉棉花糖,实验结束时就能再得到一颗作为奖励 (The “marshmallow test” said patience was a key to success. A new replication tells us s’more. | Vox) (The “marshmallow test” said patience was a key to success. A new replication tells us s’more. | Vox)。多年追踪研究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当年能耐心等待、更好地抑制住吃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往往表现更优。例如,后续研究发现,幼时等待时间较长的孩子日后平均高考SAT分数更高,行为问题更少 (The “marshmallow test” said patience was a key to success. A new replication tells us s’more. | Vox)。这些结果广为流传,支持了一个直观结论:能管住短期欲望、推迟满足的人,更有可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当然,后来更大规模的研究对这一结论有所补充和修正。2018年的一项重复实验考虑了家庭环境等因素后发现,延迟满足与日后成功的相关性虽然存在但不如先前认为的那样绝对 (The “marshmallow test” said patience was a key to success. A new replication tells us s’more. | Vox)。也就是说,自控力重要,但成长环境同样重要。尽管如此,“棉花糖实验”及其他类似研究已奠定一个基本共识:自律与延迟满足能力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心理资源。换言之,要成就一番事业,往往需要抵御住许多即时诱惑(美食、娱乐、安逸等)的干扰,把注意力和努力投入到未来更有价值的事物上。
心理学进一步研究了自控力这一品质。例如,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等提出“毅力”(grit)概念,指出持续的自律和热情甚至比天资更能预测学业与职业成就。早期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律程度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智商的两倍以上 (Does Self-control Outdo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 PubMed)。换言之,一个中等智力但高度自律的学生可能比智商超群但缺乏自制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提示我们,战胜欲望的诱惑、坚持执行计划的能力,在现实成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oes Self-control Outdo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 PubMed)不过,后续研究也指出智力在长期来看仍然非常重要,自控和智力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素 (Does Self-control Outdo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 PubMed)。总体来说,心理学家的结论是:有效的自我控制让人们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目标努力,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共同心理特质。
内在动机与外在欲望[edit | edit source]
心理学不仅关注抑制欲望的能力,还关注什么类型的欲望或动机更有利于成功。这里涉及“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意义或乐趣而努力,例如因为热爱写作而写书、因为喜欢挑战而创业;外在动机则是为了获得外部回报(如金钱、名誉、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例如,一个人可能为了奖金而工作,加班本身并不让他愉快。这两种动机会影响我们对目标的坚持程度和创造力表现。
大量研究表明,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往往产生更高质量的成果。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研究,出于内在兴趣而投入学习或工作,更容易产生创造性和深度的参与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正因为内在动力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教育和管理领域都强调培养人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而非单靠外部奖励。相比之下,过度依赖外在欲望(如对金钱地位的执著)反而可能削弱内在动力——心理学中有“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的概念,即本来有内在兴趣的事情,一旦给予过多物质奖励,人的兴趣反而降低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 Wikipedia)。例如,孩子本来喜欢画画,如果每次画画都给钱,反而可能让Ta日后在没有钱时失去绘画的积极性。
此外,追逐外在欲望还有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家Tim Kasser和Richard Ryan的研究发现,高度看重金钱、名望等外在目标的人,主观幸福感往往较低,而注重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贡献等内在目标的人则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PD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 Tim Kasser - 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把“成功”完全等同于财富和名利这些世俗欲望的满足,可能即使得偿所愿内心也不一定快乐,甚至容易产生空虚感或焦虑感 ([PD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 Tim Kasser - 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相反,将欲望转向自我实现和价值追求(例如提升技能、创造有益他人的成果)往往会更有持久的动力,也更容易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综合来看,心理学提示我们:欲望本身并非全然有害,关键在于其指向和管理方式。适度的欲望,尤其是源自内心认同的目标,可以成为奋斗的强大动力;但是不加节制的物质欲和及时行乐的冲动,会分散注意、损害长期利益。培养自控力、学会延迟满足,以及将欲望升华为内在的热情和使命感,是心理学给出的促成成功的重要路径。
自我成长视角:欲望的管理与目标追求[edit | edit source]
众多自我成长和成功学领域的书籍与导师,也从实践层面讨论如何处理欲望与目标的关系。他们往往强调纪律、自律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认强烈的愿景或渴望对于成就伟业的价值。在这一视角下,“摒弃欲望”更多指舍弃短期诱惑、小欲小求,而保留和培养对远大目标的渴望。以下列出几点典型主张:
- 延迟短期享乐,专注长远目标: 自我管理类著作常提到,“自律就是在该做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而非沉湎于想做的事”。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书强调要“先做重要的事”,即克制住刷剧、游戏等立即满足的诱惑,把时间投入能带来长期回报的任务中。 (Deepening Our Discipline - The Clemmer Group)这种观点与前述心理学原则一致:成功往往来自于推迟和克制眼前的欲望。许多畅销的自助书籍将延迟满足视为幸福和成功的秘诀 (The lost art of delayed gratification and how to get it back | Medmastery) (What Is Delayed Gratification? 5 Examples & Definition)。通过培养习惯(如规律作息、坚持锻炼)和环境管理(如减少分心的刺激),个人可以更轻松地管住自己一时的欲望冲动,把精力用于实现长期计划。
- 明确愿景,激发“正向欲望”: 有些成功学大师强调,成就任何宏伟目标都离不开强烈的动机和渴望。美国作家拿破仑·希尔在经典著作《思考致富》中开宗明义提出:“一切成就,无论其性质或目标如何,起点都是一种强烈的、燃烧般的渴望” (Think and Grow Rich: Chapter 2. Desire (The First Step toward Riches))。他将这种对目标的强烈欲望称为“燃烧的渴望”,认为这是推动一个人克服困难、不断精进的内在火焰。类似地,许多成功励志课程会让学员反思“你的梦想有多强烈”,旨在把愿望转化为坚持不懈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望”指的是对理想目标的渴求,而非对享乐或物质的贪念。可以说,自我成长领域主张的是:保留对成功的渴望(志向),摒弃妨碍成功的欲望(诱惑)。当一个人有足够强烈的梦想时,就更容易说服自己放下安逸、戒掉不良习惯,进入奋斗的状态。
- 以价值观引导欲望: 许多思想家指出,关键不在于完全消除欲望,而是让欲望服从于更高的价值观。换言之,可以“想要”成功、想要创造价值,但同时要反思这种“想要”是否出于正当的原因。比如有的作家强调**“找到你的为什么”(why),当一个人的欲望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使命感或人生意义时,这种欲望就变得高尚而可靠,不会轻易因挫折而动摇。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只是攀比或一时冲动,往往难以持续。自我提升的导师们建议通过冥想、写日记等方式审视自己的欲望清单,筛选出哪些是浮躁空洞的欲望,哪些是值得投入终生去追求的目标,从而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综上,自我成长的观点认为欲望需要管理和转化:短期的、低层次的欲望应被克制或牺牲,以成全长远的志向;而高层次的、符合个人价值观的欲望(理想)则应被强化,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引擎。正如俗话所说:“你无法事事满足眼前欲望,否则将一事无成;但没有任何欲望,你也将碌碌无为。” 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平衡和驾驭:既不做欲望的奴隶,也善用欲望的力量。
现实成功人士:与欲望共处的智慧[edit | edit source]
理论与实验之外,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杰出人物也以他们的选择展示了如何对待欲望。在这些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自律、克制以及对使命的执著。他们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懂得放弃干扰成功的欲望,坚守推动成功的渴望。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
-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 财富巨子的简朴生活: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家之一,巴菲特的生活却极其节制简朴。他几十年来一直住在1958年花3.15万美元买下的老房子里,从未沉迷于豪宅豪车的炫耀 (11 Frugal Habits of Warren Buffett | Nasdaq)。他日常饮食和用车也很节约,被称为“节俭的传奇”。巴菲特曾直言,过多的物质占有反而会占据你的心灵 (14 Frugal Living Tips to Learn From Warren Buffett)。他的例子说明,真正的成功并不需要纵容奢华欲望,相反,知足常乐和专注事业让他走得更远。 (11 Frugal Habits of Warren Buffett | Nasdaq)
-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 极简决策,拒绝分心: Facebook(现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工作狂和高效著称。他有一个著名的习惯:几乎每天都穿同样的灰色T恤牛仔裤。扎克伯格这样做的理由是减少生活中的琐碎选择,把精力留给公司重要事务。他曾说:“我想尽量清空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杂事,除了如何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社群之外,其他事越少考虑越好。” (Quote by Mark Zuckerberg: “I really want to clear my life to make it so th...”)。这种心态表明,他主动摒弃了在穿衣打扮等小事上的欲望与变化,以避免“决策疲劳”。通过简化生活、杜绝多余欲望,扎克伯格将有限的心理能量集中于事业上的创造与决策。这是现代企业家实践“自我控制”的一个典型例子。
-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 禅意理念,与欲望留白: 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以创新和极致追求著称,同时他也深受禅宗佛教影响。乔布斯在青年时期曾赴印度寻求精神启迪,后来长期修习禅宗,这直接体现在他的生活和产品哲学中 (Steve Jobs' Mantra Rooted in Buddhism: Focus and Simplicity - ABC News) (Steve Jobs' Mantra Rooted in Buddhism: Focus and Simplicity - ABC News)。他生前经常穿一身黑色圆领衫牛仔裤的“素服”,过着近乎**“僧侣”般简单的生活方式 (The Zen of Steve Jobs: Right Livelihood | HuffPost Religion)。这种简约并非偶然——乔布斯相信“专注和简单”**的力量,排斥浮华的欲望。他在设计苹果产品时也是坚持极简美学,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追求本质的完美。这源自禅宗“减法”的思想:摒弃过度的欲望和杂念,才能腾出空间追求卓越的创造。 (The Zen of Steve Jobs: Right Livelihood | HuffPost Religion)乔布斯的成功证明了,控制欲望并不意味消极无为,恰恰可以让人更专注、更有创造性地实现雄心。
- 其他例子: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许多顶尖运动员为了争冠,长期恪守严格的训练和饮食计划,远离夜生活和不健康的饮食欲望,用常人难以坚持的自律换来赛场上的辉煌。知名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曾每日凌晨四点起床训练,以“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精神闻名,这就是舍弃睡懒觉的欲望,换取超凡技艺的体现。又如一些作家、科学家专注重大项目时,常隐居简朴、不问世事,就是为了避免杂念诱惑,心无旁骛地投入创造。纵观这些成功人士,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点:他们懂得与欲望共处之道——有所弃,有所不弃。对于肤浅的、短暂愉悦的欲望,他们敢于说“不”;对于心中执着的梦想,他们敢于ALL in。这种取舍,使得他们能够把人生资源投入刀刃,最终取得非凡成就。
总结:平衡欲望,成就卓越[edit | edit source]
综合哲学、心理学、自我成长和真实案例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成为很厉害的人并不要求完全灭绝欲望,但一定需要懂得驾驭和净化欲望。佛教也好,道家也好,强调的都是放下执迷的贪欲,以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或智慧;斯多葛主义强调节制欲望来培养美德和内心的平静;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自制力和延迟满足对现实成功的重要作用,同时倡导将动力建立在内在热情而非外在诱惑上;自我成长领域则教我们区别对待不同的欲望,屏弃短视的诱惑,坚守有价值的渴望。现实中的杰出人物无不在欲望的取舍间找到了平衡:既没有被享乐欲望所拖累,也没有丧失对事业和理想的热情。
因此,对“是否需要摒弃世俗欲望才能成功”这一问题,最合理的回答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摒弃所有欲望,但必须学会摒弃不良的、干扰你使命的欲望。成功更需要的是驾驭欲望的智慧:抛弃那些短暂的、肤浅的欲念(贪图安逸、及时行乐、浮名攀比),升华和坚守那些深远的、崇高的愿望(自我实现、造福他人、卓越成就)。正如老子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控制物欲才能心灵富足;而拿破仑·希尔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怀揣强烈志向才能有动力创新局面。两者并不矛盾——少一点俗欲,多一份志业,就能在欲望与成功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保有人性热情的同时,不被欲望奴役,最终成就真正卓越而充实的人生。 (Dao De Jing [Tao Te Ching], by Lao Zi [Lao Tzu] in Side-by-Side Translation: Chapter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