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Random
Log in
Settings
About freem
Disclaimers
freem
Search
Editing
深圳赛龙研究报告
Warning:
You are not logged in. Your IP address will be publicly visible if you make any edits. If you
log in
or
create an account
, your edits will be attributed to your username, along with other benefits.
Anti-spam check. Do
not
fill this in!
= 公司背景与成立 = 深圳赛龙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赛龙”)成立于2002年7月23日,由一家名为CATHAY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简称CCIL)的公司独资创立,企业类型为外资法人独资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赛龙的创始人为'''代小权''',他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曾就职于诺基亚,公司成立时以海归技术创业者的形象备受瞩目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公司初创时期主要定位于手机研发设计服务商,即独立手机设计公司(IDH),为国内外手机品牌提供整机研发方案和生产设计服务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赛龙早期依托其技术团队,瞄准功能手机时代的市场需求,为华为、摩托罗拉、飞利浦、TCL、夏普等知名品牌提供手机设计方案,甚至为小米等新兴品牌提供代工生产服务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赛龙在成立初期迅速积累了一批重量级客户资源,并获得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的天使投资,徐小平也曾出任赛龙董事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赛龙公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中电赛龙”深圳分公司——中电赛龙注册于2002年8月26日,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之一,在功能机时代因打造多款超长待机手机而享有盛名,被视作中国手机设计企业的标杆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中电赛龙时期,公司在国内外(包括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设立研发中心,与英特尔、飞利浦半导体、微软、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客户涵盖飞利浦、海尔、侨兴、康佳、TCL等众多国内外企业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这些背景为深圳赛龙的成立奠定了技术和业务基础。2007年,中电赛龙因行业巨变走向衰落,时任中电赛龙高管的代小权接手深圳分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深圳赛龙,代小权本人接替李晓波出任赛龙董事长,标志着赛龙进入“代小权时代”并开始独立运营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新成立的深圳赛龙在代小权领导下扬帆起航,继续专注于手机方案设计,同时开始探索业务转型。 = 发展历程 = 深圳赛龙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功能机时代的崛起、智能机初期的战略转型,以及后期的扩张与阵痛几个阶段: * '''功能机时代的崛起(2002–2007年)''':赛龙凭借前身中电赛龙积累的技术和口碑,迅速成为手机设计领域的佼佼者。在2000年代中期,赛龙为多家品牌设计出畅销的功能手机,其中不少以待机时间长等特点闻名市场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赛龙在行业内率先掌握手机核心硬件与软件设计技术,一度被寄望成长为“中国的苹果”式的领军企业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公司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提供手机主板(PCBA)和整机设计方案获取设计费,实现盈利。2005年前后,赛龙的业务达到一个高峰,拥有丰富的人才和资金储备,成为国内手机方案设计领域数一数二的企业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 * '''战略转型与OEM制造(2007–2012年)''':2007年后,全球手机市场迎来智能手机浪潮,中电赛龙因主要客户飞利浦、阿尔卡特等在智能机时代遭遇衰退而自身崩塌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代小权接管深圳赛龙后,敏锐地意识到仅做设计已无法满足新形势,遂将赛龙业务向下游拓展,逐步从纯设计转型为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赛龙开始建立自己的生产线,尝试在完成手机研发设计后自行生产主板乃至整机,再交付给品牌客户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这一策略使赛龙一开始收获了巨大成功:凭借中电赛龙时期的良好声誉,赛龙迅速拿下拉美市场的运营商订单,成为在拉丁美洲中低端手机市场上除中兴、华为外'''唯一能大规模接单的中国厂商'''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同时期,赛龙还成为摩托罗拉公司全球OEM代工伙伴之一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公开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赛龙承担了摩托罗拉全球三分之一手机的设计研发与制造'''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这是赛龙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标志着其从幕后设计公司成长为拥有大规模生产交付能力的手机整机供应商。2010年8月,赛龙在江西省共青城设立全资子公司“共青城赛龙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投入3亿元注册资本在当地兴建手机生产基地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共青城赛龙于2010年9月正式投产后,带动了当地手机配套产业聚集,巅峰时期厂区员工超过3000人,周边配套企业数十家,当地工业园一度十分红火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在智能手机兴起的初期阶段(约2010-2012年),赛龙凭借摩托罗拉订单和自身ODM生产能力,业绩节节攀升:2010年共青城赛龙营收达到'''3.54亿元''',2011年增至'''10.88亿元''',2012年进一步翻番至'''20.18亿元''',呈现飞速增长态势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虽然净利润率偏低(分别为0.07亿元、0.19亿元、0.68亿元),但也保持了正向增长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这表明赛龙通过“以价换量”等策略抢占市场,实现了规模扩张。 * '''扩张与隐忧(2012–2013年)''':随着业务规模壮大,赛龙在国内外的合作也不断深入。例如,公司与华为、小米、联想等国内手机品牌展开ODM代工合作,为其提供中低端机型的生产方案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然而,这一时期行业竞争和内部问题的隐忧开始显现。一方面,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变化正在削弱独立设计公司的价值:联发科、高通等芯片厂商提供的“交钥匙”整机方案使手机研发门槛大幅降低,中小品牌甚至山寨厂商都能轻易获得完整方案,这使得赛龙这样的专业设计公司不再不可或缺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另一方面,赛龙高度依赖摩托罗拉这一大客户的风险逐渐暴露。2012年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摩托罗拉业务战略调整,订单锐减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据共青城市政府方面透露,受此影响赛龙公司'''2013年初经营急转直下''',财务状况恶化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赛龙当年虽努力寻求替代市场(据称获得了华为约10亿元的新订单,并有约5亿元库存支撑经营),但仍因现金流紧张而步履维艰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2013年10月,在订单缩减和资金吃紧的双重压力下,共青城当地的银行突然集体收紧贷款,抽回对赛龙系公司的约5亿元授信,赛龙的资金链由此断裂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随着资金周转不灵,赛龙不得不在2013年10月'''全面停产''',这标志着这家明星公司的突遭重创与转折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巅峰时期 = 赛龙的巅峰时期大致出现在2010年至2012年之间。在此期间,公司无论是在营收规模、市场地位还是行业影响力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 '''营收与规模''':2012年,赛龙(含共青城生产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0.18亿元人民币''',相比2010年增长了5倍以上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虽然净利润仅0.68亿元,但在激烈竞争的代工行业已属不易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赛龙一度被寄予更高期望——共青城市政府在2012年曾提出力促赛龙2013年主营收入达到80亿元、上缴税收2亿元的目标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虽然这一目标未及实现,但反映了当时各方对赛龙保持高速增长的信心。公司在高峰期拥有数千名员工(单共青城基地约3000多人)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在深圳总部和研发中心也集聚了大量手机工程师和设计人才。 * '''市场份额与客户''':作为ODM厂商,赛龙的市场份额主要体现在其为品牌手机出货的占比上。巅峰时期赛龙承担了摩托罗拉全球约1/3手机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这意味着摩托罗拉每卖出三部手机,就有一部来自赛龙团队的方案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在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中低端智能机大量由赛龙代工生产,赛龙一度成为仅次于华为、中兴的中国手机供应商,在特定区域占有重要市场地位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除摩托罗拉外,赛龙还为华为、TCL、小米等厂商代工部分机型,使其ODM业务遍及国内外。赛龙在行业内的口碑良好,与国际一线技术伙伴(如微软、英特尔等)有过战略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司影响力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 * '''行业影响力''':赛龙巅峰时期被视作“中国手机设计领域的一面旗帜”。凭借出色的研发能力和大规模交付业绩,赛龙在业界获得了“国内最大手机设计公司之一”的认可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有业内评价称,如果当时的发展态势延续下去,赛龙“未必没可能成为中国的苹果”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尽管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从侧面反映了赛龙在国产手机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赛龙还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如共青城因为赛龙项目汇聚了一批配套厂商,短时间内形成了当地的手机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总的来说,赛龙的崛起使深圳以及外延基地在国内手机制造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成功经验一度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 衰落原因分析 = 赛龙从巅峰骤然衰落,既有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有内部经营决策和管理问题的积累,主要原因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管理失误及资金链断裂等方面: * '''行业变迁与市场竞争''':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是赛龙衰落的根本背景。功能机时代,手机品牌高度分散,独立设计公司大有用武之地;但智能机时代产业链格局重塑。联发科、高通等芯片巨头直接提供完整的参考设计方案,大大降低了整机研发门槛,手机方案设计环节的价值被压缩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同时,以闻泰、华勤、龙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手机ODM迅速崛起,它们由纯设计服务转型为设计加制造一体化,更贴近客户需求,因而赢得了华为、小米、联想等一线品牌的信任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相比之下,赛龙的转型虽然起步不晚,但在智能机时代未能建立起突出优势。尤其当2012年前后华为、小米等品牌自身研发能力增强、ODM选择增多后,赛龙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订单量被分流。在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大趋势下,赛龙赖以生存的众多中小品牌客户和山寨机市场也急剧萎缩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这些行业变化削弱了赛龙的市场地位,使其增长势头放缓并开始走下坡路。 * '''单一客户依赖风险''':赛龙依托摩托罗拉迅速壮大,但对这一单一大客户的高度依赖也埋下隐患。“成也摩托罗拉,败也摩托罗拉”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当谷歌于2012年收购摩托罗拉后,对摩托罗拉的产品线和供应链进行了调整,赛龙失去了大量来自摩托罗拉的订单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这一冲击直接导致赛龙营收下滑和产能闲置。据共青城官方披露,赛龙2013年主营收入骤降至7.63亿元,净亏损达4.01亿元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虽然赛龙尝试通过华为等新客户弥补空缺订单(一度手握约10亿元订单)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摩托罗拉的订单规模。此外,赛龙为争取订单曾采取激进的低价策略,例如以远低于市场价接单,在北美本应30美元的手机以15美元拿下订单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这种策略虽然带来了营收增长,但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减弱,一旦主要客户变动,公司很难维持健康运营。 * '''内部管理与决策问题''':赛龙内部的经营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和内耗现象,多个业务线和子公司的协同不善,运营效率低下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公开资料显示,代小权管理下的赛龙体系公司牵涉大量法律纠纷,截至2017年赛龙深圳母公司涉及诉讼多达205起,共青城子公司也有65起诉讼,代小权本人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9次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这些数据表明赛龙在债务、合同等方面问题严重,内部管控和法务风险管理薄弱。其次,赛龙在共青城大举投资建厂,依赖地方政府和银行融资支持,但对资金的使用和流向缺乏透明。根据调查报道,赛龙通过在共青城拿到的政府资金和贷款,循环注入母公司再投入子公司,资金运作复杂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运作增加了财务风险,也引发地方政府方面的警惕,成为日后冲突的诱因之一。 * '''政策环境与资金链断裂''':赛龙在共青城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也因此受到政策变动的巨大影响。2010年共青城为推动产业转型,引入赛龙项目给予了诸多优惠和金融扶持,但到了2013年下半年,政企关系恶化。报道称共青城时任主要官员与代小权在利益诉求上出现矛盾:代小权拒绝了某些官员提出的股份或收益要求,导致政府方面态度急转直下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赛龙事件另一版本:在代小权身上看到施正荣游戏套路|共青城|施正荣|无锡尚德_新浪财经_新浪网)。结果是地方银行在2013年集中抽贷,赛龙资金链骤然断裂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更为严峻的是,2014年初赛龙试图引入外部资本重组公司,但据称遭到地方政府多方阻挠,先后五次重组计划均告吹 (赛龙突然死亡之谜 赛龙公司之死和代小权被扣押真相_极客网)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最终,地方司法机关以涉嫌“逃税”为由对代小权采取措施。代小权于2015年1月在深圳被异地抓捕,此后长达两年失去人身自由,公司失去了灵魂人物和决策者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创始人被拘禁无法主持大局,使赛龙再无起死回生的可能——如律师所言,“一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能经营了,而且长达两年,这家企业怎么会不破产?”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可以说,政府关系恶化和融资环境突变是压垮赛龙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赛龙的衰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有行业巨变和政策风波,内有经营战略失误和管理漏洞。在高歌猛进的扩张之后,公司未能稳健应对风险,终酿悲剧。 = 最终结局 = 在经历急转直下的困境后,赛龙的最终结局颇为凄惨。2013年10月全面停产后,赛龙再也没能恢复正常经营,实际上陷入了破产状态。公司因无力偿债,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在2014年至2017年间先后14次登上失信黑名单,涉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西九江等多地法院的执行案件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2014年9月,赛龙进行了最后一次工商信息变更:代小权卸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职务,由王何忠接任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这标志着代小权彻底退出了赛龙管理层,公司实际控制权易主。然而这一变更并未能拯救赛龙。之后的几年里,赛龙名下资产多次寻求重组和拍卖,但由于债务窟窿大、官司缠身,加之失去核心业务团队,重组方望而却步 (赛龙突然死亡之谜 赛龙公司之死和代小权被扣押真相_极客网)。据报道,赛龙先后尝试了五次重组计划,均因各种原因失败,企业债务危机始终无法化解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最终,赛龙未能等来新的投资者接盘,也未能像有些企业那样被行业内公司并购整合,而是走上了破产清算的道路。共青城工业园内赛龙昔日的厂房人去楼空,当地原本寄望于手机产业的规划也宣告破灭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 - 新浪财经)。 赛龙创始人代小权本人也经历了一番波折。2015年起他因逃税指控被羁押,2017年一审曾被判有期徒刑2年 (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死之谜 - 格隆汇)。不过在事件经媒体曝光引发广泛关注后,案件于2018年迎来大逆转——二审法院撤销了一审判决,宣告共青城赛龙公司及代小权无罪,代小权获得释放 (共青赛龙、代小权逃税案二审宣判 - 澎湃新闻)。尽管在法律上洗清了罪名,但为时已晚:赛龙公司早已元气大伤,巨额债务无着落,基本处于倒闭状态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代小权此后虽表示仍怀抱重燃创业之心,但赛龙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已实际走向终结。总结而言,赛龙的最终结局是'''破产倒闭''',既没有被其他企业并购善后,也未能成功转型到其他业务领域。它从高峰跌落尘埃,用不到十五年的历程走完了从创立到覆灭的全过程。 = 行业影响 = 深圳赛龙的兴衰对于深圳乃至中国科技产业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 '''产业格局变化的缩影''':赛龙的崛起和衰败浓缩了中国手机产业从功能机时代向智能机时代转型的关键历程。功能机时代百花齐放,众多方案设计公司崛起,赛龙作为行业翘楚享受了市场红利;而智能机时代市场迅速集中,只有及时转型并具备规模化制造能力的玩家才能存活。赛龙未能成功跨越这道门槛,其失败反映了众多中小手机厂商和设计公司的共同命运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另一方面,赛龙的退出让位于新的ODM巨头——例如闻泰科技、华勤通讯等如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ODM厂商。这些企业吸取了赛龙的教训,积极调整商业模式,注重提升自主“造血”能力和利润空间,从而在激烈竞逐中胜出。赛龙之殇正是手机行业大浪淘沙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其案例被业界频频提及,用以警示后来者。 * '''政企合作的经验教训''':赛龙在共青城的遭遇对中国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政企合作方面提供了一个典型反面教材。地方政府大力引入高科技项目、给予贷款土地等政策扶持,本意是促进产业升级,但在赛龙案中,由于政府个别官员与企业家之间缺乏信任和透明,最终演变为互相指责、双输的局面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赛龙突然死亡之谜 赛龙公司之死和代小权被扣押真相_极客网)。共青城原希望以赛龙为龙头打造手机产业基地,曾短暂繁荣,却在赛龙倒下后产业链随之瓦解,当地经济也受到冲击 (“赛龙之死”背后的共青城转型难题 - 新浪财经)。这一案例警示各地,在扶持科技企业时既要防范“政绩冲动”,也要建立健全法治化、市场化的合作框架,保护企业正常经营不受行政干预。对企业而言,则需谨慎评估地方优惠条件背后的责任和风险,避免过度依赖政策红利。赛龙事件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对营商环境的讨论,促使政府反思如何更好地呵护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 '''对深圳创新生态的影响''':作为发迹于深圳的企业,赛龙的兴衰也为深圳本土创新生态带来影响。一方面,赛龙早期的成功印证了深圳作为“中国硅谷”的土壤能孕育出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这激励了不少海归和本地创业者投身电子信息产业。赛龙曾获得创投圈的关注(如徐小平的投资),其高速成长故事一度成为创业范例。这在深圳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手机设计、制造相关的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赛龙的倒闭提醒人们深圳创业环境的另一面:高科技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稍有战略失误或管理不善,即可能从高峰跌落。深圳历来竞争残酷,优胜劣汰快速,赛龙的失败使业内对ODM/方案公司模式进行了反思——在自主品牌崛起和供应链变化下,仅靠代工生存空间有限,企业必须寻求差异化创新或上下游延伸。赛龙的教训促使深圳乃至全国的科技创业者更加重视'''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管理''',政府和投资机构也更加审慎地评估类似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深圳赛龙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沉浮史,更折射出中国手机产业和创业环境的发展轨迹。它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行业中,唯有顺应产业趋势、夯实自身实力、平衡好商业与资本关系,方能行稳致远。赛龙的兴衰之旅对深圳和中国科技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既激励后来者勇于创新,也警示企业家在繁荣之时未雨绸缪,方可避免重蹈覆辙 (漩涡中的深圳赛龙,从崛起到衰败,股权变动下的转型之殇)。
Summary:
Please note that all contributions to freem may be edited, altered, or removed by other contributors. If you do not want your writing to be edited mercilessly, then do not submit it here.
You are also promising us that you wrote this yourself, or copied it from a public domain or similar free resource (see
Freem:Copyrights
for details).
Do not submit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permission!
Cancel
Editing help
(opens in new window)